《材料热处理学报》
英语文学翻译就是利用翻译的手段将英语文学作品传达给不同语言的读者,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而出现一些障碍,甚至导致读者难以理解文章内容。[1]面对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我们只有加以处理,才能翻译出令读者满意的英语文学作品。通过对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研究,我们才能明晰这些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更好地去处理,这对英语文学翻译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存在着差异,导致生活习惯上存在诸多不同之处,这也进而导致了文化上的差异。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爱吃米饭,而外国人爱吃面包,在涉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样成语的翻译上,总会出现各种令人感觉别扭的情况。[2]同时,由于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性上的差异,读者很难理解翻译文学作品的具体场景以及内涵,这给读者理解文学作品带来了困难。为了避免生活习惯上的不同造成的文化差异给英语文学翻译带来的困难,翻译家们会进行相关处理,尽可能地照顾到读者的阅读需求。
(二)历史社会根源的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这对中国的历史以及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民主制的历史比较悠久,并在不断发展中趋于完善。[3]在封建社会长期影响下的中国,社会思想一直由文官为首的士大夫阶级引领,普通民众并没有太多自由可言。西方国家经历了文艺复兴,对思想自由有着高度追求,也因此开启了西方文化发展的新阶段。不同的历史社会根源,对中西方的影响是深远的,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将给英语文学翻译带来不可忽视的障碍。在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这在词语上有着诸多体现。如果只是按照词语的本来意义去翻译,不仅不能完美地传达出作品的真实含义,反而会让读者造成误解。以《红楼梦》为例,文中为了形容林黛玉的美貌善良,用了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中国人读之,会立刻建立起林黛玉的形象,不仅十分善良,而且有着美丽的容颜。但在国外,比干、西施并不为人所知,读到这样的句子,外国人很难建立起自己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这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困难。
(三)思维模式上的独特性
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可能带有独特性,而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思维模式反映了这个民族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4]思维模式受到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也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人轻逻辑思维,重形象思维;西方人重抽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了中西方哲学、历史、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加上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对英语文学翻译产生的影响更加具体。“东西风之争” 可以说是英语文学翻译中关于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的一个具体例子。西风在英国人看来是温暖和煦的,因此常在英国诗人的作品中出现。余光中曾将英国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诗中的 “west wind” 翻译成 “西风”,给中国读者带来了许多困惑,西风寒冷凛冽,而约翰·梅斯菲尔德整首诗却在抒发对家乡的怀恋,风格上有着强烈的冲突。在中国,东风反而代表着温煦、和暖,还带有淡淡的愁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若将 “东风” 翻译为 “east wind”,西方人是体会不到诗中所带有的文化意境的,反而会感到深深的迷惑。“东西方之争” 反映的是中西方思维模式的独特性,这不仅导致了文化差异,也给读者理解翻译作品带来了困难。
二、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措施
(一)分析文学体裁
英语文学作品的体裁主要有诗歌、散文、小说、科技应用文等,对于不同的体裁和内容,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明确文学体裁的样式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进行针对性的翻译工作。文化差异也造成了不同文学体裁之间的差异,我们需要在分析文学体裁的基础上采取妥善的措施去处理文化差异。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例,这些作品由作者独立创作,艺术性与文学性都非常突出,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文学作品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价值取向,这样才能处理好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在对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的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首先应该分析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参考中文语境,找出两者的差异所在。本着忠于原文但又要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目标,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并进行对比,采取适用于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的翻译技巧,确保英语文学翻译作品的高质量。科技应用文也是英语文学翻译的重要文学体裁之一,在进行科技应用文的翻译中,我们首先应该分析叙述重点,将包含文化元素等内容的部分与中文语境进行对比,在确保准确用词的基础上按照中文阅读习惯进行翻译,尤其注重专业术语、科技词汇的翻译。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采用对应的翻译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给英语文学翻译带来的问题。